澳科大将向8位杰出人士颁授2025年荣誉博士学位
澳门科技大学将向8位杰出人士颁授2025年荣誉博士学位,以表扬其对地球物理学、人工智能、科研与教育发展、物理学、生物医学科技等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他们分别是:朱永新、丁肇中、保罗·纳斯爵士(Sir Paul Nurse)、许敖敖、大卫·古宾斯(David Gubbins)、阿林多·奥利维拉(Arlindo Oliveira)、周志华、王俊。颁授典礼将于2025年3月27日大学25周年校庆当天举行。
朱永新
朱永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常务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丹奖“明师堂”成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新教育倡议发起人,中国教育30人论坛和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共同发起人。
朱教授于1996年获同济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1998-2000年在复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曾先后赴日本、香港、美国担任研究员或访问学者。曾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基金项目十余项,并多次获奖;在美国、英国、日本和国内学术期刊发表教育论文三百余篇;在国内外出版各类著作、译着总计两百四十余种,尤其在阅读理论和教师教育理论方面有系列独创性研究成果。《朱永新教育作品》等二十余种专着被译为英、日、韩、法、蒙、俄、阿拉伯、哈萨克等28个语种近90个文本,是中国当代教育家的个人教育理论著作输往海外第一人。
因其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寻与执着行动,朱教授被评选为国际最大的教育奖 “一丹教育发展奖”和国际儿童阅读联盟“IBBY爱阅人物奖”、“一丹奖明师堂”成员以及中国“当代教育名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中国教育创新最高奖“SERVE”奖、“中国教育60年60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华十大财智人物”等多个国内外著名奖项。
朱教授于2000年发起新教育实验,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宗旨,吸引了全国各地10,000余所学校加盟实验,深刻改变了近1,000万师生的教育理念,其教育学思想和研究成果极大促进了中国教育发展和国际教育交流。
丁肇中(Samuel C. C. Ting)是享誉全球的杰出物理学家和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在实验粒子物理学领域和天体物理学领域具有开创性的贡献。1974年,丁肇中发现了新的物质形态并将其命名为“J粒子”。这项研究整合了原有的粒子物理理论,学界称之为粒子物理学的“11月革命”。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J粒子而荣获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丁肇中大学就读于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系、数学系,1959年获得物理与数学学士学位,1960年获物理硕士学位,1962年于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系获得物理博士学位。丁院士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讲座教授,长期在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带领国际专家团队进行实验探索,其研究经历聚焦于在加速器上和空间站上主持粒子物理实验。
丁院士学术研究成果斐然,先后获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75)、中央研究院院士(1976)、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7)、巴基斯坦科学院外籍院士(1983)、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1988)、匈牙利科学院外籍院士(1993)、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德国科学院院士(1996)、西班牙科学院外籍院士(2003)、印度TATA研究院荣誉院士(2004)。除诺贝尔物理奖的殊荣之外,丁院士还荣膺美国政府Ernest Orlando Lawrence奖(1976),美国工程科学学会Eringen奖(1977)、意大利政府DeGaspari科学奖(1988)、意大利Gold Medal 科学奖(1988)、美国宇航局公共服务奖(2001)等诸多奖项。
保罗·纳斯爵士 (Sir Paul Nurse)
保罗·纳斯爵士是一位享誉世界的遗传学家和细胞生物学家,致力于研究真核细胞周期的调控机制。他的主要研究工作围绕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以及这些激酶如何调控细胞繁殖。
保罗·纳斯爵士出生于诺福克,在伦敦长大,并在哈罗郡文法学校就读。1970年,他获得伯明翰大学生物学学位,并于1973年因对产朊假丝酵母中氨基酸库的研究获得东安格里亚大学博士学位。在爱丁堡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后,他先后在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帝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牛津大学和洛克菲勒大学开始了辉煌的研究生涯。
他现任伦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所长、布里斯托大学名誉校长,还曾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癌症研究中心首席执行官以及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校长。2001年,他与他人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荣获阿尔伯特·拉斯克奖、盖尔德纳奖、路易·让泰奖以及英国皇家学会的皇家奖章和科普利奖章。1999年,他被封为爵士;2022年,因对英国及国际科学与医学事业的贡献,他被授予荣誉勋爵并获功绩勋章;2003年,他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2018年,获日本旭日章。他曾在英国科学技术委员会任职15年,为英国首相和内阁作顾问,还担任过欧盟首席科学顾问。2020年,他撰写的《生命是什么》一书在22个国家出版,广受阅读。保罗会驾驶滑翔机和老式飞机,还是一名合格的丛林飞行员。他还喜欢戏剧、登山、参观博物馆和艺术画廊,以及慢跑。
许敖敖
许敖敖,著名天文学家、高等教育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荣休校长。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留校任教。长期从事太阳物理学及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和高等教育管理工作。1992年至2002年,先后担任南京大学教务长、副校长,荣获第四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03年,许敖敖受邀担任澳门科技大学校长,在澳门高校开创了通识教育的先河,营造以“和谐精业”为核心精神的校园文化,着力铸造学术亮点,在中医药、太空科学、历史文化等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2010年获国家科技部批准创立澳门首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科技大学)。他带领大学快速挺进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百强大学行列。
2013年卸任校长后,他继续为澳科大搭建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平台,率先带领团队开展 “嫦娥工程”探月项目数据分析和研究工作,2014年,由他创建和引领发展的太空科学研究所成为中国科学院首个境外重点实验室。2016年又介入了国家重大项目“天问工程”,为“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做出了重要贡献。2018年澳科大获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许敖敖曾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澳门自然科学一等奖、澳门特别行政区专业功绩勋章等奖项和荣誉。2016年,鉴于他在天文科学及高等教育领域作出的卓越贡献,国际编号55901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许敖敖星”。
大卫·古宾斯(David Gubbins)
大卫·古宾斯是一位专攻地磁学和地震学的英国地球物理学家。他毕业于剑桥大学,于1968年获得自然科学学士学位,1969年获得数学硕士(M. Math),1972年获得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1972年至1975年,他先后在科罗拉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工作,后返回剑桥大学测地学与地球物理系。1989年,他担任利兹大学地球物理系主任,目前是该校地球物理学荣休教授。他还是澳门科技大学荣誉教授,以及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他最知名的工作有关地球磁场起源的发电机理论,相关研究阐明了发电机动力源,汇编并分析了历史及当下的磁观测资料。他还在地震学优化了早期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并在纽西兰进行了异常地震信号调查。近期,他的研究重点有关磁化地壳岩石及相关磁场,优化了新的磁化分析方法。他是澳门科技大学澳门空间技术与应用研究院澳门科学卫星团队的一员。他的研究极大地启发激励了一系列优秀学生,包括两位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英国首位女性地球物理学讲座讲授,以及澳大利亚首位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教授。
他于1996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1985年被选为美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1996年被选为英国物理学会院士。他是挪威科学与文学院的外籍院士,以及欧洲地球物理学会名誉会员。他曾获英国皇家天文学会金奖章、美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弗莱明奖章,以及欧洲地球物理学会亚瑟·霍姆斯奖章。
阿林多·奥利维拉(Arlindo Oliveira)
阿林多·奥利维拉是一位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生物信息学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学者和研究人员。他在教育、科研和科技创新方面有着显著的贡献,曾担任里斯本大学高等技术学院(Instituto Superior Técnico,IST)院长,现为该校特聘教授。他同时也是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葡萄牙系统与计算机工程研究所(INESC)执行主席和葡萄牙人工智能协会(APPIA)主席。
阿林多·奥利维拉分别于1986年和1989年于里斯本大学高等技术学院获得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4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阿林多·奥利维拉的专业领域包括算法设计、机器学习、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领域。他着有五本书,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算法、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机结构等领域发表了250多篇会议及期刊论文。
他是葡萄牙工程院院士、里斯本科学院院士、欧洲学习与智能系统实验室(ELLIS)会员,曾任葡萄牙科学技术创新委员会成员和欧洲议会科技选项评估(STOA)专家组顾问委员会成员,同时也是IEEE和ACM的会员。他获得过多项荣誉和奖项,包括2009年里斯本工业大学/桑坦德研究卓越奖、2024年GALP/工程院职业成就奖和2024年葡萄牙数字经济协会职业成就奖。
周志华
周志华,南京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研究,在集成学习、多标记学习与弱监督学习方面有突出贡献。
周志华于1992年考入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1年留校任教;2002年被破格聘任为副教授;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同年被聘为教授;2004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7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2018年担任南京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兼人工智能学院院长;2024年担任南京大学副校长。
着有《机器学习》、Ensemble Methods: Foundations and Algorithms等中英文著作四部,在领域内顶级国际期刊会议发表论文两百余篇,据谷歌学术统计,被引用10万余次、H指数129,多项发明技术在关键企业成功转化实施,主持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并在某重大任务中领衔取得重大成果。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以及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共4项,以及IEEE计算机学会Edward J. McCluskey技术成就奖、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首届CCF-ACM人工智能奖等,是欧洲科学院院士,ACM、AAAI、AAAS、IEEE等的Fellow,亚洲机器学习大会发起人,担任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理事会主席,中国卓越期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主编等。
曾担任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计算机学院院长、人工智能学院首任院长、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等,现任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王俊
王俊,2002年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获国家级优良博士论文。论文荣获中国教育部最高学术成就奖。
王俊为碳云智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曾是华大基因联合创始人之一,华大基因首席执行官。北京大学人工智能方向学士学位、生物信息学方向博士学位。1999年博士期间参与创建华大基因,主持包括千人基因组、肠道微生物、复杂疾病研究、肿瘤基因组学计划、千种动植物基因组等多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课题。它目前被广泛认为是中国首屈一指的研究机构之一,致力于基因组科学的卓越发展。自2002年以来,王俊一直领导华大基因基因组学及其信息学部分的科学方向和日常运营。
王俊发表国际一流水平论文四百多篇,其中在《细胞》、《自然》、《科学》、《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这些顶尖国际期刊发表的文章有一百多篇。他的科研成果共被引用约五万次,其中有十篇文章引用超千次。汤森路透统计显示连续多年被评为“高引用、最热门科学家”。他被评为国家杰出青年,973首席科学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劳动模范,《自然》杂志2012年度全球科学界年度十大人物,《财富》杂志全球40位40岁以下精英,CNBC2014年全球100名“下一个25年最具影响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