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3

「海岸保护和防洪韧性学术论坛」于澳科大成功举行

在庆祝澳门科技大学成立25周年之际,「海岸保护和防洪韧性学术论坛」于2025年1月13日在澳门科技大学顺利开幕。是次活动由澳门科技大学创新工程学院主办,澳门海岸带生态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承办,邀请了来自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以及葡萄牙、西班牙和新加坡的知名大学、学术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多名权威专家学者发表精彩演讲。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唐洪武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工程装备基础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华军院士,葡萄牙国家土木工程实验室(LNEC)高级研究员Anabela Oliveria,西班牙公共工程研究与实验中心主任Jose Maria Grassa,新加坡国立大学罗永强教授,台湾中央大学与海洋科学研究所所长潘任飞副教授,香港天文台长陈栢纬博士,香港渠务署署长莫永昌先生、助理署长刘胜昌先生,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系主任张利民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水利工程学科段焕丰教授,Binnies香港董事总经理郝炎先生,以及澳门海洋与水利学会会长区秉光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水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桦教授,浙江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研究所所长贺治国教授,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何治波总工,北京师范大学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易雨君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李晔教授。澳门中联办经济部、澳门政府部门包括环境保护局、市政署、海事及水务局、地球物理气象局及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均委派代表出席本次活动。

全场合影

澳科大副校监、校长李行伟讲座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此次论坛是自习近平主席于2024年12月19日考察澳门科技大学以来,学校举办的一场重要国际会议。在考察中,习近平主席高度评价了大学在内地与澳门的科研合作,对澳科大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鼓励大学积极对接国家发展目标,成为中外高水准合作的桥梁。本次论坛是2024年举办的「可持续海岸工程与环境国际学术论坛」和2023年举办的「海岸带环境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交流论坛」的续篇。粤港澳大湾区正面临更大的洪水和风暴潮威胁,这不仅威胁到数百万人的生命安全,还对区域经济、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影响。是次论坛将深入探讨海岸保护与洪水管理的创新思路,并重点讨论韧性城市建设、数字孪生技术应用等关键议题,旨在为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李行伟校长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唐洪武院士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加强海岸带生态韧性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澳科大通过推动跨学科合作、创新科研机制,为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为应对粤港澳洪水和风暴潮威胁,他提出三项建议:一是加强人才培养,促进跨学科合作与技术创新;二是利用先进的观测技术与智能预警技术,加强海岸带生态修复与防洪工程研究;三是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并指出,在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广东与澳门的强力合作将为大湾区的社会安全与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唐洪武院士致辞

香港渠务署署长莫永昌先生在致辞中表示,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预计未来极端天气将更加频繁和极端。香港和许多城市一样,面临着因海平面上升和降雨增强等气候变化影响而日益严重的洪水风险。为应对这一挑战,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已建设防潮屏障、提升城市排水系统容量、实现洪水风险预警与应急响应等;并指出,应对洪水风险不仅需要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利用创新技术,如水文信息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海岸城市防洪能力。

香港渠务署署长莫永昌先生致辞

澳门海洋与水利学会会长区秉光博士致辞表示,澳门学术界与工程界正密切合作,积极推动澳门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并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目前仍面临不少挑战。希望是此次论坛在粤港澳在水利防灾、海洋规划及水生态等方面加强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澳门的海岸保护和防洪韧性。

澳门海洋与水利学会会长区秉光博士致辞

随后,澳科大澳门海岸带生态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马义兵站长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海岸防护与防洪研究所签署谅解备忘录,共同推动技术转化,解决高密度城市地区的海岸保护和防洪管理问题。

马义兵站长和罗永强教授签署谅解备忘录

随后马义兵站长发布由澳门科技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和广东亚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签署的《关于澳门内港区水浸灾害系统治理的建议》。澳门在风暴潮与水浸灾害协同防御、水浸灾害防御智能化水准、应对极端天气的城市韧性等方面存在不足,亟待提升水浸灾害防御能力,以高水准安全保障澳门地区高质量发展。

马义兵站长发布《关于澳门内港区水浸灾害系统治理的建议》

随后参会嘉宾就海岸保护、智慧防洪和城市韧性等领域的学术前沿开展交流。此次论坛旨在搭建高水准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将发挥专家优势、汇聚社会力量,为澳门科研机构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合作提供新的机遇。